资源中心
-
蛋白质乙酰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可逆翻译后修饰(PTM),在调控染色质结构、代谢通路、细胞周期以及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系统性地鉴定和定量蛋白质乙酰化位点,为解析表观遗传机制和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将围绕适用样本类型、实验流程与数据交付内容
-
在以 ELISA 为基础的宿主细胞蛋白(HCP)检测体系中,抗-HCP抗体的“识别范围”直接决定了检测结果是否可信。若抗体覆盖不足,部分潜在风险蛋白将被漏检,从而给药品安全性、疗效一致性带来隐患。因此,抗体覆盖率分析已被监管机构明确要求纳入方法学验证流程,准确进行HCP抗体覆盖率分析的定量策
-
在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等重组蛋白药物的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宿主细胞蛋白(Host Cell Proteins, HCPs)作为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杂质,是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这些蛋白来源于表达系统(如CHO细胞),可能在细胞裂解、培养
-
宿主细胞蛋白(HCP)作为生物制药中的关键工艺相关杂质,一直是质量控制与注册申报中的重点。HCP检测多依赖ELISA,而抗体识别范围的广度——即抗体覆盖率,是决定ELISA方法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在抗-HCP抗体覆盖率验证方面,二维Western印迹法(2D-Western Blot)是公认
-
蛋白质乙酰化主要发生在赖氨酸残基(K)上,是一类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由于其修饰位点低丰度、信号弱且背景复杂,在进行LC-MS/MS质谱分析前,必须采用特异性富集策略以提取目标肽段,提高检测灵敏度。在质谱分析前对乙酰化肽段(acetylated peptides)富集,是研究蛋白乙酰化修饰(ac
-
预测蛋白质乙酰化位点是理解翻译后修饰(PTMs)调控机制的关键步骤之一,尤其在表观遗传、肿瘤代谢、信号通路调控等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由于实验验证乙酰化位点过程繁琐且耗时,研究者越来越依赖于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快速预测与筛选。然而,当前乙酰化预测工具众多,功能与适用场景各异,如何选择最适合自身研
-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是细胞内关键的蛋白质稳态调控机制。通过E1、E2、E3以及去泛素化酶(DUBs)参与,泛素化修饰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活性、定位和降解。这一过程不仅参与信号传导、自噬和DNA修复,更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免
-
在真核细胞中,泛素化是一种关键的翻译后修饰机制,通过将小分子蛋白——泛素(ubiquitin)共价连接到目标蛋白上,调控其稳定性、活性、定位和相互作用。尽管最为人熟知的泛素化功能是靶向蛋白降解(通常通过K48连接的多聚泛素链介导26S蛋白酶体途径),但事实上,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非降解型泛素化
-
随着大规模质谱技术的发展,蛋白组学研究正逐步从“鉴定型”向“定量型”转变。相比蛋白检测方法,如Western blot或ELISA,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组学具有通量高、精度高、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在众多定量策略中,SILAC以其高精度、低误差和良好的批次一致性,在细胞模型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它通
-
蛋白质在不同生理状态、信号刺激或药物干预下的表达动态变化,是理解细胞调控网络与机制性事件的关键入口。相比终点式检测方法,动态蛋白组学技术强调在多个时间点捕捉变化过程本身,而非仅观察结果差异。SILAC(Stable 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s in Cel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