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
激酶(Kinase)是细胞信号转导的枢纽,它们调控着细胞增殖、分化、代谢等关键生物过程。由于激酶活性的异常通常与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免疫紊乱密切相关,因此激酶抑制剂在精准医疗中长期扮演“靶向药物”的主角。然而,激酶抑制剂的科研价值远不止于此。在化学蛋白质组学(chemical proteomi
-
天然产物长期以来是药物开发的重要源泉,超过50%的临床药物直接来源或衍生自天然产物。然而,天然产物结构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一直是其转化为药物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特别是在早期筛选阶段,“作用靶点未知” 成为限制其药效机制研究和后续结构优化的核心障碍。那么,天然产物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在细胞
-
•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是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化学、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分析技术。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研究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分析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检测药物的热行为等。在材料科学中,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
-
在细胞内,几乎所有的生物过程都离不开蛋白质与配体的相互作用(protein-ligand interactions)。这些配体可以是小分子药物、代谢物、脂类、甚至金属离子。深入理解这些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揭示信号通路、调控机制和疾病机制,更是药物发现、靶点验证以及机制研究的关键一步。然而,蛋白
-
随着单细胞组学、肿瘤微环境研究和新型蛋白药物开发的深入,科研人员越来越频繁地面临一种特殊测序挑战:样本极其有限,仅在纳克甚至皮克摩尔级别,且背景复杂、信噪比低,难以实现蛋白的全长序列解析。尤其在抗体测序、临床穿刺液分析或重组蛋白验证中,获取足量样本往往不现实。这正是微量蛋白测序面临的现实困境
-
在现代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靶向蛋白质组学(Targeted Proteomics)因其卓越的定量性能和高重复性,成为生物标志物验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伴随诊断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手段。与发现型蛋白质组学侧重“广度探索”不同,靶向蛋白质组学强调“深度验证”和“精确定量”,对实验流程的规范性和技术
-
靶向蛋白质组学(Targeted Proteomics)和非靶向蛋白质组学(Untargeted Proteomics)是两种常见但用途截然不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它们在研究目标、方法选择、数据产出和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两者的区别,对于科研人员合理设计实验、解读数据以及选择合适的
-
在蛋白组学从“表达图谱”迈向“功能解析”的演进过程中,化学蛋白组学(Chemical Proteomics)因其独特的分子工具属性,正在成为精准识别功能蛋白的关键手段。化学蛋白组学强调通过小分子探针对活性位点、构象状态或特定反应性残基进行共价标记,再经由靶向富集和质谱分析,捕获功能相关蛋白,
-
• 为什么传统质谱无法实现完整蛋白覆盖?全长测序的不可替代性
在现代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质谱技术无疑是推动发现和解析蛋白功能的重要工具。从大规模蛋白质鉴定到翻译后修饰(PTMs)分析,传统的数据库匹配型质谱策略(如DDA、DIA)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表达谱信息。然而,当研究聚焦于某个特定蛋白的完整一级结构解析时,研究者往往会遇到一个棘手问题:“明明测了,数
-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药物开发是以识别和利用特定的生物指标为基础,推动新药发现、验证和临床应用的一项系统性工作。所谓生物标志物,通常指能够客观反映体内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分子或特征,如蛋白质、核酸、代谢产物等,它们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中。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药物开发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这些分子信息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