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质谱打了两次没打出来但是wb反复验证过是有的而且第二次大大提高了样品蛋白量。我用的是胰酶酶解,目的蛋白是ripk1....
我做的质谱打了两次没打出来但是wb反复验证过是有的而且第二次大大提高了样品蛋白量。我用的是胰酶酶解,目的蛋白是ripk1,怀疑是样品处理方式不合适,请问有其他样品处理方案吗?
RIPK1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在质谱分析中如果使用常规胰酶酶解无法成功检测到它,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和改进建议,包括样品处理和分析方法的优化。
一、潜在问题分析
1、蛋白浓度不足
(1)虽然您已经增加了蛋白量,但RIPK1可能表达水平较低或浓度不足以达到质谱检测的阈值。
(2)质谱检测依赖于肽段的信号强度,某些蛋白的肽段离子化效率可能较低,导致信号弱。
2、蛋白溶解或酶解效率不高
(1)RIPK1可能具有强疏水性、二硫键或难以打开的结构域,常规胰酶酶解可能不足。
(2)蛋白样品可能存在沉淀、变性或聚集,导致胰酶无法完全接触底物。
3、肽段特异性问题
RIPK1的肽段在质谱中可能容易丢失或不易被检测到,例如肽段太短或太长、过于疏水等。
二、优化样品处理方案
以下是几种可以尝试的方法:
1、使用变性剂提高溶解效率
(1)尿素或胍盐溶解:使用8M尿素或6M胍盐溶解样品,辅助破坏疏水作用和二硫键。
(2)加热和还原剂:在50-60℃加热,并添加DTT(二硫苏糖醇,2-5 mM)或TCEP(10 mM)以破坏二硫键。
(3)之后用胰酶酶解时,稀释尿素浓度至1-2M。
2、改用其他酶或多酶联用
(1)Lys-C酶:Lys-C酶对尿素耐受性较高,可以在尿素浓度较高的条件下先用Lys-C切割蛋白,随后再用胰酶酶解。
(2)多酶组合:尝试Gluc-C、Asp-N、Chymotrypsin等多酶联合使用,增加肽段覆盖率。
3、提高肽段的回收效率
(1)加C18固相萃取(SPE):胰酶酶解后使用C18柱对肽段进行纯化,有助于去除盐和干扰物,增强质谱信号。
(2)优化肽段长度:调控胰酶浓度和时间,避免过度或不足酶解。
4、引入非变性提取方法
(1)如果变性可能破坏RIPK1特定结构或修饰(如磷酸化),可以尝试非变性缓冲液提取。
(2)提取后结合免疫沉淀法富集RIPK1,提高其在质谱样品中的比例。
5、磷酸化修饰或特定肽段富集
(1)RIPK1可能带有重要的磷酸化位点或其他修饰。如果研究目标包括修饰位点,建议加入磷酸化肽富集步骤(如TiO2或IMAC富集)。
(2)如果需要检测特定肽段,可以设计特异性标记(如DIA方法或PRM方法)定向分析。
三、实验建议
1、优化条件的小规模测试
在不同条件(变性剂、还原剂、多酶、时间)的组合下做小规模酶解测试,并评估肽段回收率。
2、采用免疫共沉淀富集目标蛋白
先使用RIPK1特异性抗体富集目标蛋白后,再进行酶解和质谱分析以增强特异性和信号强度。
3、质谱仪器和方法优化
(1)如果使用的是DDA(数据依赖采集),可尝试DIA(数据无依赖采集)模式,覆盖更多低丰度肽段。
(2)提高MS1和MS2的分辨率,或调整离子源参数(如喷雾电压)。
四、改进后可能的流程示例
1、样品溶解
6M胍盐 + 10 mM DTT + 50 mM Tris (pH 8.0)。
2、还原&烷基化
DTT(10 mM)还原后,IAA(碘乙酰胺,20 mM)烷基化。
3、两步酶解
(1)加入Lys-C(1:50 w/w),室温孵育4小时。
(2)稀释尿素至2M,加胰酶(1:50 w/w),37℃过夜。
4、SPE纯化:用C18柱回收肽段。
5、质谱分析:根据样品量和需求选择DDA/DIA模式。
如果以上优化仍未奏效,可以考虑进一步排查RIPK1在不同细胞系或实验条件下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并结合WB确认蛋白完整性和修饰状态。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