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有什么区别?
- 研究目的:不设预期目标,全面扫描样本中的代谢物变化,用于假设生成
- 检测范围广泛:通常可检测上千种代谢物,包括已知和未知成分
- 分析手段:采用高分辨质谱(如Orbitrap或Q-TOF)结合液相色谱(LC-MS)或气相色谱(GC-MS),进行Full Scan数据采集
- 数据处理复杂:需借助数据库(如HMDB、METLIN、KEGG)进行代谢物鉴定,同时依赖多变量统计分析(如PCA、PLS-DA)筛选显著差异代谢物
- 定量方式:以相对定量为主,强调样本间代谢趋势变化,但在绝对定量精度方面存在一定局限
- 结果解释挑战大:由于涉及未知代谢物,需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后续实验验证,确保生物学解释的合理性
- 典型应用场景:疾病模型的代谢谱重构、新型代谢通路的发现、药物或中药成分作用机制研究等
- 研究目的明确:聚焦预设的代谢物集合,进行定量验证
- 分析对象具体:依赖标准品库,选择已知代谢物开展靶向检测
- 检测方法高度定制化:基于三重四极杆质谱(Triple Quadrupole)结合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实现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定量分析
- 定量精度高:通常配合同位素内标实现绝对定量,数据可直接用于临床参考或药效评价
- 重复性与批次稳定性佳:非常适合大规模队列分析或长期追踪研究
- 适用性有限:方法开发依赖标准品,不适合新代谢物或未知分子结构的研究
- 典型应用场景:临床标志物验证、药代动力学研究、疾病亚型判定、代谢通路中关键节点分析等
在生命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代谢组学(Metabolomics)作为解析生命活动最直接的“终极产物”分析技术,正日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它以代谢物为研究对象,全面描绘细胞、组织或体液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动态代谢图谱。随着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发展,代谢组学已广泛应用于肿瘤代谢机制研究、药物代谢通路解析、营养干预评估及疾病标志物筛选等诸多领域。而在具体应用中,研究者常常会面临一个基本选择:是采用靶向代谢组学,还是非靶向代谢组学?两者虽同属代谢组研究体系,但在实验设计、数据产出和适用场景上却有本质差异。
一、非靶向代谢组学:广谱扫描,探索未知
非靶向代谢组学(Untargeted Metabolomics)是一种面向未知、覆盖尽可能多代谢物种类的分析策略,适用于研究初期、机制探索和生物标志物筛选等场景。其主要特点包括:
二、靶向代谢组学:精准定量,验证关键靶点
靶向代谢组学(Targeted Metabolomics)则是一种基于明确假设,对特定代谢物进行高通量、精准定量的策略,适用于研究后期验证、临床应用转化等阶段。其关键特征包括:
三、非靶向代谢组学 vs 靶向代谢组学:五个核心维度的差异对比
1、研究目的不同
(1)非靶代谢组学向以发现新颖代谢物及潜在通路为主;
(2)靶向代谢组学则致力于验证、监测特定代谢变化。
2、分析对象范围差异大
(1)非靶向代谢组学可覆盖上千代谢物,具有广谱扫描能力;
(2)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则限定在特定代谢物集合,聚焦度更高。
3、定量方式的准确性不同
(1)非靶向代谢组学为相对定量,灵敏度和准确性受限;
(2)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则可达临床标准的绝对定量级别。
4、实验复杂性和数据处理难度不同
(1)非靶向代谢组学前期准备相对简单,但后期数据处理复杂;
(2)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开发耗时较长,但数据易于解释和对比。
5、适用场景差异明显
(1)非靶代谢组学向适用于早期探索性研究;
(2)靶向代谢组学更适合后期机制验证与临床转化。
四、非靶向代谢组学和靶向代谢组学的联合应用:从发现到验证的一体化流程
在实际研究中,越来越多科研团队选择将非靶向与靶向代谢组学联合应用:首先采用非靶向策略,在疾病模型、药物处理、基因敲除等条件下挖掘潜在代谢物;然后利用标准品开发靶向检测方法,对关键代谢物进行高精度验证和功能研究;最终可实现从代谢信号的“发现”到生物学功能的“解释”,再到临床应用的“转化”闭环。
代谢组学作为连接基因组与表型的桥梁,其研究策略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科研产出的质量与深度。非靶向代谢组学适合广谱探索与机制假设建立,靶向代谢组学则更聚焦于精准验证与临床应用转化。合理搭配这两种策略,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趋势。如果您在项目中正面临实验设计或数据解析的挑战,欢迎联系百泰派克生物科技。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