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蛋白分析:样本制备标准流程与注意事项
-
FACS(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利用表面标志物实现高纯度分选,适合多通道标记筛选。
-
微流控芯片:适合自动化、高通量实验,操作环境封闭,污染风险低。
-
稀释法或显微操控:操作灵活,适合特殊细胞,但通量有限。
-
热裂解:高温破膜,简洁有效。
-
化学裂解:使用温和去污剂辅助裂解。
-
微量机械裂解:配合超声或冷冻-解冻。
-
还原剂(如TCEP/DTT)断开二硫键;
-
烷基化剂(如IAA/CAA)封闭巯基,防止重组;
-
加入胰蛋白酶(Trypsin)或Lys-C,在37°C条件下完成长时间酶解(通常6–16小时)。
-
采用C18磁珠、StageTip或微柱进行脱盐,去除酶解缓冲液中的杂质。
-
根据实验设计可进行TMT/iTRAQ等标签标记,实现多样本并行检测与定量。
-
使用纳升液相色谱(nanoLC)系统与高灵敏度质谱仪(如Orbitrap、timsTOF SCP);
-
采集模式可选DDA、DIA、BoxCar-MS等,提升低丰度肽段识别能力;
-
低体积、高分辨率分析,实现单细胞分辨率的蛋白质定量。
-
全程使用无酶、无蛋白耗材,如低吸附管(LoBind管)、无蛋白移液枪头;
-
操作环境应为洁净区或层流台,减少空气中蛋白、酶等污染源;
-
设置“空白孔”作为背景对照,识别环境噪声信号。
-
控制pH在7.5–8.5,确保胰蛋白酶在最适条件下工作;
-
精准控制温度与反应时间,酶解不足或过度均会影响数据;
-
推荐设置反应内标准,监控酶解一致性。
-
多个单细胞样本之间应同时处理,避免批次差异;
-
引入TMT-bridge或“载体通道”策略做跨批次标准化;
-
样本编号与位置应记录清晰,避免信息混淆。
-
使用DIA/BoxCar采集策略增加低丰度蛋白识别率;
-
数据分析中应用缺失值填补、强度归一化等算法(如MaxLFQ、DART-ID);
-
选择合适质谱参数与搜索库,避免过度过滤导致信息丢失。
随着单细胞组学的快速发展,单细胞蛋白质组学(Single-Cell Proteomics, SCP)逐步从方法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成为揭示细胞功能状态、群体异质性和微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技术之一。SCP直接从功能层面探测细胞状态,其研究价值在肿瘤、免疫、干细胞和神经科学等领域日益凸显。但SCP实验的技术门槛极高,尤其在样本制备这一环节,每一步操作都直接影响蛋白的回收率、酶解效率和最终质谱数据的质量。
一、单细胞蛋白分析样本制备标准流程
单细胞蛋白分析的制备流程包括五个主要阶段:单细胞分选、细胞裂解、蛋白酶解、肽段纯化/标记、上样与质谱检测。每一阶段需高度规范、避免误差累积。
1、单细胞分选(Single-Cell Isolation)
目的是从混合样本中分离出目标单细胞,确保每个反应体系中只有一个完整的活细胞。常用技术包括:
2、细胞裂解与蛋白提取(Lysis & Extraction)
使用质谱兼容的缓冲液(如不含SDS的缓冲液),在低体积反应环境中裂解细胞,释放蛋白质。裂解方式可选择:
3、蛋白还原、烷基化与酶解(Reduction, Alkylation & Digestion)
推荐使用如nanoPOTS、SP3法等自动化微反应体系。
4、肽段纯化与标记(Peptide Cleanup & Labeling)
5、上样与质谱分析(LC-MS/MS Injection)
二、样本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即使遵循标准流程,若忽视以下细节,也极易导致蛋白损失、数据偏差甚至实验失败:
1、污染控制与背景干扰
2、蛋白丢失与吸附问题
样本体积越小,越容易因吸附而造成蛋白/肽段损失。建议使用亲水处理的微孔板、硅化处理管壁,降低吸附;可使用磁珠(SP3)策略提高蛋白和肽段的回收率。
3、酶解效率与反应条件
4、批次效应与通量控制
5、低丰度蛋白识别与数据缺失
单细胞蛋白分析是构建“功能组学图谱”的关键手段,而样本制备正是其数据质量的第一道门槛。通过标准化流程与严格细节控制,可以有效提高蛋白识别覆盖率、增强实验可重复性,并为后续多组学整合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专注于高通量组学技术的科研服务提供者,百泰派克生物科技始终紧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前沿,致力于为科研人员提供可靠、专业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服务。我们期待与您携手挖掘微观世界的蛋白奥秘,共同拓展生命科学研究的边界。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