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化蛋白质组学在肿瘤代谢调控研究中的应用
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metabolic reprogramming)被视为癌症发展的核心标志之一。自 Otto Warburg 发现肿瘤细胞偏好无氧糖酵解(即“Warburg效应”)以来,代谢调控机制便成为肿瘤研究的前沿课题。与此同时,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TMs)日益被认为是代谢调控的重要分子开关,尤其是赖氨酸乙酰化(lysine acetylation),它不仅广泛存在于组蛋白上,参与基因转录调控,还普遍修饰代谢酶、信号分子及转运蛋白,深刻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网络。借助高分辨率质谱,乙酰化蛋白质组学正快速发展为解析肿瘤代谢调控的新工具。
一、乙酰化修饰介入肿瘤代谢调控的方式
1、乙酰化与代谢酶活性的直接调节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乙酰化修饰通过改变代谢酶的构象、底物亲和力或亚细胞定位,从而直接影响其催化活性。例如:
(1)“丙酮酸激酶M2(PKM2)”的乙酰化可抑制其活性,促进糖酵解中间产物向有利于增殖的合成代谢流动;
(2)“异柠檬酸脱氢酶(IDH)”乙酰化后导致NADPH生成受阻,改变细胞氧化还原稳态。
(3)研究表明,谷氨酰胺代谢相关酶 GLS(谷氨酰胺酶) 的乙酰化可以调节其催化效率,在某些肿瘤类型中,GLS的高乙酰化水平与乳酸生成减少、氧化磷酸化增强密切相关,提示乙酰化不仅调控糖代谢,也介入氨基酸代谢网络的重构。
2、乙酰化作为代谢状态的“传感器”
乙酰化反应依赖于乙酰辅酶A(Acetyl-CoA),其浓度受葡萄糖、脂肪酸代谢影响。因此乙酰化可被视为细胞代谢状态的“实时记录器”。在肿瘤细胞中,这种依赖性使其成为代谢改变的响应机制之一:
(1)营养丰富时,Acetyl-CoA水平升高,促进乙酰化修饰,进而抑制能量过剩的代谢酶;
(2)营养匮乏时,去乙酰化酶如SIRT家族被激活,调动氧化代谢以维持生存。
(3)不仅Acetyl-CoA水平影响乙酰化程度,NAD⁺浓度作为Sirtuin类去乙酰化酶的辅酶,也参与这一调控通路。近年来有研究指出,通过调节NAD⁺水平来控制SIRT1/3活性,可间接调控代谢酶的去乙酰化状态,从而影响肿瘤细胞能量代谢及抗氧化能力。
二、乙酰化蛋白质组学技术路径
1、高灵敏度富集策略
乙酰化肽段在总蛋白质组中的丰度极低,通常<1%。常用富集策略包括:
(1)抗乙酰化赖氨酸单克隆抗体免疫富集(IP);
(2)结合TiO₂或IMAC等磷酸化富集方法,进行多种修饰的联合分析。
(3)近年来出现的串联亲和策略(Sequential Enrichment)进一步提高了乙酰化位点的捕获能力。例如,结合抗体富集与高pH反相分级(High-pH RP Fractionation),可以在单次实验中识别超过1万个乙酰化位点,适用于复杂组织或低丰度样本。
2、基于质谱的精确定量
富集后的肽段经纳流液相色谱(nanoLC)联用高分辨质谱(如Orbitrap Fusion、Exploris 480)进行识别与定量,常见的定量方式包括:
(1)Label-free定量:适用于前期筛查;
(2)TMT/iTRAQ标记:可多样本同时分析,提高数据通量;
(3)DIA(数据独立采集):新一代定量策略,灵敏度和重复性俱佳。
(4)新的质谱采集方式:如BoxCar、timsTOF Parallel Accumulation Serial Fragmentation(PASEF)等,也被逐渐应用于乙酰化蛋白质组学中。这些方法通过提高离子利用率与扫描速度,在不增加分析时间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修饰肽段的识别深度与定量精度。
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高度动态的调控机制,为理解肿瘤代谢重编程提供了关键分子线索。随着质谱技术与富集策略的不断进步,乙酰化蛋白质组学正从基础研究快速迈向临床应用与药物开发。作为专注于蛋白质组与多组学研究的技术服务平台,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拥有超高灵敏度平台:搭载Thermo Exploris 480 + FAIMS Pro技术,结合深度乙酰化谱库;完整服务流程:从样本前处理、抗体富集、质谱检测到生信分析一站式完成;智能数据分析报告:精准定位乙酰化位点,支持GO/KEGG功能富集、代谢通路可视化、网络构建;科研合作模式灵活:支持多种交付方式与个性化定制,已为多家高校和药企提供乙酰化研究支持。百泰派克生物科技将持续推动翻译后修饰组学技术的发展,助力更多科研人员深入解析肿瘤代谢网络,拓展抗癌治疗的新边界。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