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化蛋白质质谱分析样本制备指南
蛋白质磷酸化是一种最常见也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广泛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周期调控、代谢调节等多种生物过程。对磷酸化蛋白质进行系统性的鉴定和定量分析,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尤其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技术的进步,使得大规模磷酸化组学研究成为可能。但相比于全蛋白组学分析,磷酸化蛋白质的样本制备流程更为复杂,对实验条件也更为苛刻。合适的样本处理策略,直接决定后续质谱数据的深度与质量。
一、磷酸化蛋白质分析的挑战与策略
1、低丰度、高动态范围:天然障碍
磷酸化位点通常呈现低丰度、瞬时性和可逆性特征。且在细胞中磷酸化肽仅占总肽段的1%-2%左右,因此直接上机检测往往无法获得理想结果。解决该问题的核心策略是“富集”。
2、样本制备是质谱成功的第一步
不合理的裂解缓冲液、不充分的蛋白酶解、或蛋白降解/脱磷酸处理,均会造成数据重复性差、鉴定位点少、定量偏差大。标准化的制备流程是保障实验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
二、磷酸化蛋白质样本制备五步法
1、步骤一:样本裂解与蛋白提取
(1)目标: 在尽量保护磷酸化状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取目标蛋白质。
(2)关键要素:
① 使用含有磷酸酶抑制剂(如NaF、Na3VO4、β-glycerophosphate)的裂解液;
② 建议采用尿素裂解或SDS裂解后上柱脱盐方式,提高蛋白回收率;
③ 操作中尽量低温、快速,避免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
2、步骤二:蛋白定量与酶解
(1)目标: 准确掌握蛋白浓度,确保酶解充分。
(2)注意事项:
① 尽量使用BCA方法进行蛋白定量,避免Tris对比色反应的干扰;
② 推荐采用Trypsin进行酶解,可辅以Lys-C双酶策略提高切割效率;
③ 控制酶解时间(12–16小时)和温度(37℃),防止过度降解或自裂解。
3、步骤三:磷酸肽富集
(1)目标: 从复杂的肽混合物中选择性富集磷酸化肽段。
(2)主流富集方式对比:
4、步骤四:样品净化与上机前处理
(1)目标: 去除盐、缓冲液、杂质,适配LC-MS平台要求。
(2)常用方式:
① C18固相萃取柱(SPE)脱盐
② SpeedVac浓缩定量
③ 复溶于含0.1%FA的溶液中,便于色谱分离
5、步骤五:质谱检测与数据分析
质谱平台选择、参数设置、数据库搜索和统计学处理,同样影响最终数据深度与可信度。
三、提升磷酸化组学数据质量的额外建议
1、合理设计实验分组与重复
(1)建议每组设置≥3个生物重复,提高统计学置信度
(2)进行定量实验时(如TMT标记),注意批次效应控制
2、关注位点水平定量而非蛋白水平
磷酸化修饰具有高度位点特异性,应结合位点定量进行生物学解释
3、结合生信挖掘提升数据价值
(1)使用motif分析、通路富集、激酶预测等手段,挖掘潜在调控网络
(2)推荐工具如:PhosphoSitePlus、KEGG、KinaseSubstrateDB
磷酸化蛋白质的质谱分析是揭示细胞信号网络的关键手段,而高质量的样本制备是这一过程的基础保障。如您在实际操作中遇到技术难题,或希望将磷酸化组学应用于疾病研究、药物研发等方向,欢迎随时联系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我们将为您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