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nk 实验失败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案
在Olink基于PEA(Proximity Extension Assay)技术的蛋白组学研究中,科研人员可以用极少的样本量(1-3 μL血浆/血清)获得上千种蛋白的表达谱。然而,实验并非总能顺利完成,低检测率、重复性差或结果偏差等问题可能导致数据无法使用或结论失真。本文将总结Olink实验中常见的失败原因,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帮助科研人员优化项目流程,提升数据质量。
一、常见实验失败问题
1、检测率低或LOD(检测下限)比例过高
(1)大量目标蛋白的信号低于LOD,导致NPX数据缺失;
(2)部分面板中特定细胞因子或激素在样本中浓度过低,难以检测。
2、重复性差或批次间差异明显
(1) 相同样本在不同检测板上的NPX差异过大;
(2)批次间标准品或内参表现异常,影响跨批次可比性。
3、背景噪声高或非特异信号
(1)非特异性抗体结合导致背景升高;
(2)样本中存在干扰物(如脂质、溶血产物)影响探针配对效率。
4、样本不足或质量不合格
(1)血浆/血清体积不够或多次冻融导致降解;
(2) 溶血、脂血等状态影响检测灵敏度。
5、数据分析阶段问题
(1)未正确进行LOD处理或批次校正,导致统计结论偏差;
(2)忽略了NPX为相对定量,直接用于绝对浓度比较。
二、主要原因分析
1、样本相关因素
(1)采集和保存不规范(如室温放置过久、冻融次数过多);
(2)溶血或高脂血增加背景干扰,降低检测率。
2、操作与技术因素
(1) 样本分组集中在同一板,导致批次效应显著;
(2) 反应体系被污染或操作误差造成扩增效率不均。
3、面板和目标蛋白选择问题
(1)选用的面板中部分蛋白在研究对象中本底浓度极低;
(2)未根据物种或疾病特点筛选合适的检测通路。
4、数据处理问题
(1) 未按Olink标准流程进行NPX标准化与LOD处理;
(2)未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FDR校正)筛选差异蛋白。
三、解决方案与优化建议
1、样本采集与质控优化
(1)使用EDTA血浆或血清,避免溶血与高脂干扰;
(2)采集后及时分离,-80℃保存,减少冻融次数;
(3)预先筛查样本质量,对异常样本进行剔除或特殊处理。
2、实验设计与操作改进
(1) 在检测板中随机分配不同分组样本,减少批次效应;
(2)使用标准QC样本(质控血浆)监控跨板一致性;
(3)严格执行Olink推荐的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或液体处理误差。
3、面板选择与方法组合
(1)在探索阶段结合Olink Explore HT(高通量)与特定免疫、炎症或肿瘤面板,提高检测效率;
(2)对低丰度或关键蛋白,使用靶向质谱或ELISA补充验证。
4、数据处理与分析标准化
(1)使用Olink官方推荐的NPX标准化流程;
(2)对LOD比例高的蛋白使用半LOD填补或剔除;
(3)应用R包limma、edgeR等进行批次校正与差异分析;
(4) 差异筛选应结合Fold Change(2^(ΔNPX))和FDR校正,避免假阳性。
Olink蛋白组学平台以其高灵敏度和高通量优势,为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检测率低、重复性差或数据处理偏差,都可能影响研究结论。通过科学的样本管理、标准化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以及必要的多技术验证,科研人员可以显著降低失败风险。百泰派克生物科技凭借丰富的Olink项目经验和全流程支持能力,帮助科研团队高效解决技术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并产出高质量成果。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