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热稳定性分析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是指蛋白质多肽链在温度影响下的形变能力,主要体现在温度改变时多肽链独特的化学特性和空间构象的变化,形变越小热稳定性越高。在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以及食品工业等领域,蛋白热稳定性分析均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一般使用热变性中点温度(Tm)来表示,即蛋白质解折叠50% 时的温度。测定蛋白质Tm值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 圆二色谱法(CD):CD是蛋白质结构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其原理是蛋白质对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吸收存在差异,利用远紫外区(190~260nm)的光谱特征能够快速分析出溶液中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而分析和辨别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类型,此外,通过测定蛋白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平均残基摩尔椭圆度[θ]可以获得蛋白质的Tm。
特点:适用于测定稀释溶液的热稳定性,溶液浓度过高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可能会使结果不准确;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通过对参照物和样品同时进行升温或冷却处理,测定两者为保持相同温度所产生的热量差,从而计算蛋白质的Tm值。
特点:能够提供直接的热量变化数据,定量准确、操作简便;但检测通量低、耗时较长。
• 差示扫描荧光(DSF):也被称为热荧光法。根据荧光源不同分为基于内源染料荧光的DSF和基于外源性荧光的DSF。
• 基于内源性荧光的DSF:其原理主要基于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如色氨酸和酪氨酸)的荧光特性。这些氨基酸的荧光强度与其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当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时,这些氨基酸的荧光信号也会随之改变。
特点:无需复杂的样品处理或标记步骤,实验相对简便;但不是所有蛋白质都含有足够的荧光基团,且可能会受其他基团影响。
• 基于外源染料荧光的DSF:其原理是利用能与蛋白内部疏水基团相互作用的染料为荧光源。蛋白质加热变性后疏水基团暴露,疏水基团与亲和性染料结合产生荧光信号,仪器监测荧光强度变化测定Tm值。
特点:适用于高通量筛选,信号强度可控,灵敏度和准确性都较高;但添加的外源染料可能会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且操作较复杂。
表1 蛋白质热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比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如超速离心分散沉积法、PCR仪加热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进行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分析。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BTP)配备Malvern Panalytical公司的MicroCal VP-Capillary DSC系统,可高效、精准的对生物制品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此外,该自动化、集成式高通量平台还可以应用于鉴定和筛选生物药物、配体间相互作用等研究,欢迎您的咨询。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