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变性质谱分析:实验设计与数据解析

    非变性质谱分析(Native Mass Spectrometry,简称Native MS)是一种在接近生理条件下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或核酸-蛋白复合物)结构及相互作用的技术。与传统的变性质谱分析不同,其核心在于通过温和的样品处理和电离条件,尽可能保留分子的天然构象及非共价相互作用。这一技术已在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领域非常常见,尤其在解析动态复合物组装机制、药物-靶标结合模式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一、实验设计的核心要素

    非变性质谱分析的成功高度依赖于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以下是几个关键要素:

    1、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是决定实验结果的关键步骤。需要通过超滤、凝胶过滤层析或尺寸排阻色谱(SEC)去除样品中的变性剂(如SDS)、高浓度盐离子或其他干扰物质。同时,维持接近生理条件的缓冲体系(如20-50 mM醋酸铵溶液,其pH接近中性)。对于膜蛋白复合物,添加少量去垢剂(如DDM或LMNG)可以维持其溶解性,但需严格控制浓度以避免抑制电离过程。

     

    2、仪器参数优化

    仪器参数的优化直接影响检测灵敏度与分辨率。采用纳升电喷雾电离源(nano-ESI)能够减少样品消耗并提高电离效率。此外,质谱仪(如Q-TOF或Orbitrap)需在低碰撞能量下运行,以最小化气相中复合物的解离。质量校准通常使用已知分子量且适用于非变性质谱的标准蛋白(如肌红蛋白、血红蛋白或链霉亲和素),以确保质量测定的准确性。

     

    3、缓冲液添加剂的选择

    缓冲液添加剂的选择需谨慎。例如,低浓度甘油(1-5%)有助于稳定喷雾过程,但过量可能会抑制电离。挥发性盐类(如醋酸铵)优于非挥发性盐(如氯化钠),有助于减少离子抑制效应。对于易氧化的样品,可以通入惰性气体(如氮气)进行保护。

     

    二、数据解析的挑战与策略

    非变性质谱生成的数据通常包含多个电荷态的离子峰,需要通过去卷积转换成零电荷质量图,从而获得复合物或蛋白的真实分子量。专业软件如UniDec、Massign等可自动识别电荷分布,计算蛋白或复合物的精确质量。

     

    电荷态分布本身也蕴含丰富信息。一般而言,结构紧凑、稳定的复合物电荷态较低,若出现电荷态偏高,可能提示蛋白发生了构象变化、解离或部分展开。此外,比较不同条件下(如pH变化、配体结合、突变后)的电荷态分布,可以间接判断蛋白复合物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

     

    对于异源复合物(如抗体-抗原或蛋白-药物复合物),结合碰撞诱导解离(CID)或表面诱导解离(SID)技术,可以将复合物解离为亚基,进一步解析其组成与结合比例。若复合物中包含小分子药物、核酸等成分,高分辨率质谱(如FT-ICR)能够精确区分质量接近的不同结合物种,辅助阐明相互作用模式。

     

    非变性质谱分析通过“所见即所得”的策略,为生物大分子的原位表征提供了独特视角。随着高灵敏度质谱仪和新型电离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边界正不断扩展。未来,与机器学习结合的自动化数据分析、以及原位捕获瞬态相互作用的技术突破,或将推动该领域进入新的维度。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提交需求
姓名 *
联系类型 *
联系方式 *
项目描述
咨询项目 *

 

How to order?


/assets/images/icon/icon-rc2.png

客服咨询

/assets/images/icon/icon-message.png

提交需求

https://file.biotech-pack.com/static/btpk/assets/images/icon/icon-wx-2.png

https://file.biotech-pack.com/pro//bt-btpk/20241231/config/1874015350579343360-WX-20241231.jpg

联系销售人员

/assets/images/icon/icon-tag-sale.png

促销活动

/assets/images/icon/icon-retur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