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免疫肽组学服务:从样本到新抗原筛选
- 用于个体化肿瘤疫苗或T细胞治疗靶点发现
- 评估肿瘤免疫原性及抗原逃逸机制
- 研究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病中的抗原呈递谱
- 作为药物作用机制或毒性反应的辅助评估手段
肿瘤免疫治疗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到个体化疫苗、TCR-T细胞疗法,精准激活T细胞识别肿瘤的能力被视为未来治疗的重要方向。新抗原(Neoantigen),即由肿瘤特有基因突变产生的新肽段,因其高度非自我属性,成为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理想靶点。然而,新抗原的筛选远非易事。通过体外算法预测MHC结合肽段的方法,虽具备一定通量,但仍面临假阳性率高、功能不确定等瓶颈。尤其是在个体化治疗背景下,仅靠预测模型已无法满足临床与研发对新抗原真实呈递状态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免疫肽组学(Immunopeptidomics) 作为一种直接解析MHC复合物中呈递肽段的质谱技术,正逐渐成为新抗原发现的关键手段。相比预测,免疫肽组学提供了实测视角,使研究者能够直接识别在生理条件下由MHC分子呈递的真实肽段,为新抗原验证和靶点开发提供了更具生物学意义的依据。
一、免疫肽组学的技术原理与流程解析
免疫肽组学的核心在于,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富集MHC分子,并释放其结合的短肽后,借助高分辨率质谱进行鉴定,从而还原抗原呈递的真实图谱。技术流程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1、样本准备
支持肿瘤组织、细胞系、PBMC等多种样本来源,前处理过程中需最大程度保留抗原肽的完整性,避免降解。
2、MHC免疫共沉淀(IP)
利用特异性抗体富集MHC-I或MHC-II复合物,确保肽段来源的专一性,是整个流程成败的关键。
3、肽段释放与纯化
通过温和的酸处理将短肽从MHC分子中释放,再经固相萃取等方式进行纯化,去除杂质和非特异性干扰。
4、质谱分析(LC-MS/MS)
应用高分辨率质谱设备(如Orbitrap Exploris或timsTOF),针对长度通常在8–15个氨基酸的短肽进行精准识别与定量。
5、数据库匹配与新抗原筛选
将质谱结果与基于患者突变信息(如WES/RNA-seq)构建的个性化肽段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其中可能的突变来源肽,即潜在新抗原。
二、技术挑战与关键优化点
免疫肽组学的优势显著,但技术门槛也相对较高,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精准控制:
1、低丰度肽段的富集能力
新抗原多为低丰度表达,优化MHC抗体选择与IP条件至关重要。
2、短肽的质谱灵敏度与识别效率
与常规蛋白组学相比,免疫肽组学更依赖高灵敏度设备与精准的质谱参数设定。
3、高置信度的肽段鉴定算法
数据处理需结合多重算法(如NetMHCpan、MixMHCpred)与严格的FDR控制,保障结果的准确性。
三、应用价值:连接数据与靶点的桥梁
免疫肽组学技术正在逐渐成为连接组学数据与治疗靶点的核心桥梁。其应用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特别是在精准医疗领域,免疫肽组学的引入使得抗原验证不再仅是预测+验证的被动模式,而是从一开始就立足于真实被呈递的角度,提高研发效率与临床转化的成功率。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个体化趋势日益显著,识别真实被呈递的新抗原正成为药物开发与靶点研究的新高地。免疫肽组学技术不仅提升了新抗原筛选的可信度,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具生物学意义的发现路径。百泰派克生物科技将继续以前沿质谱技术为核心,赋能免疫治疗研发全流程,助力科学家把握免疫识别的真实信号,推进精准医学的临床落地。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