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的免疫肽组数据库:质谱数据的标准化与整合
-
使用统一的质谱数据格式(如 mzML 或 RAW+metadata);
-
明确标注样本类型、HLA型、组织来源、处理方法;
-
统一MS/MS打分标准(如Percolator、Prosit辅助重评分)。
-
建议使用开放搜索结合预测模型(如NetMHCpan)进行交叉验证;
-
过滤背景肽段,去除常见污染肽(如胰蛋白酶自裂肽);
-
引入人工评估/专家复审机制,提升高置信度肽的可信度。
-
结合结合亲和力预测工具(如MHCflurry、MixMHCpred)对每条肽段赋值;
-
引入结合打分标准统一化(如IC50阈值统一为 < 500 nM)。
-
肽段序列及其来源蛋白
-
鉴定置信度(PSM数量、FDR)
-
来源样本信息(疾病状态、组织类型、HLA型)
-
预测/验证的HLA结合位点
-
实验条件与原始文献链接
-
关键词、序列、HLA位点、组织等多维检索
-
肽段分布图、热图、HLA结合谱图等可视化支持
-
提供API接口以利科研人员二次开发
-
支持与IEDB、ProteomeXchange、PRIDE等数据库联动
-
对接临床数据库(如TCGA、GTEx)以便交叉注释
-
部署全流程质谱平台(含Orbitrap Exploris 480、timsTOF Pro 2);
-
开发适用于免疫肽组的质谱数据处理规范;
-
提供HLA-I/II型分离与富集服务,结合定制化抗体方案;
-
支持客户构建专属新抗原数据库,并输出报告助力疫苗研发/免疫治疗设计。
-
利用AI进行跨物种或跨人群的抗原预测;
-
将免疫肽数据与转录组、单细胞组学进行整合;
-
构建疾病特异性肽段图谱,支持精准诊断与疗效预测。
免疫肽组(Immunopeptidomics)是指从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上解析出的肽段组成的集合,揭示了细胞如何将内源性或外源性蛋白片段呈递给免疫系统。该领域正快速发展,成为癌症新抗原发现、T细胞免疫治疗设计和个体化疫苗研发的关键技术支撑。
然而,免疫肽组学的研究仍面临两大挑战:
1、质谱数据来源多样、质量参差不齐;
2、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整合策略,影响数据库的可用性与可重复性。
因此,构建一个高质量、标准化、可持续更新的免疫肽组数据库,对推动整个免疫治疗研究生态具有基础性意义。
一、HLA肽鉴定的核心工具:基于质谱的免疫肽组技术
在实验层面,免疫肽组的研究离不开高分辨率质谱仪的支持。常见流程包括:
1、HLA分子免疫沉淀:使用抗体特异性富集目标HLA-I或HLA-II分子
2、肽段洗脱与纯化:洗脱MHC复合物中的结合肽(通常8~14个氨基酸)
3、高分辨质谱分析(如Orbitrap或TIMS-TOF)
4、数据库搜索与肽段鉴定
与传统蛋白质组不同,免疫肽组缺少蛋白酶切割规则,使得数据库搜索复杂化,对搜索引擎、FDR控制、打分算法的要求更高。各平台实验条件、算法选择、参数设置的差异,最终导致数据可比性差、重现性低。
二、数据标准化:高质量数据库构建的前提
要实现免疫肽组数据的有效整合,数据标准化(Data Harmonization) 是首要环节。
1、原始数据质量控制
包括但不限于:
2、鉴定肽段的一致性校准
3、HLA结合预测整合
三、数据整合:从“可用数据”到“可用知识”
标准化处理之后,下一步是构建结构化、可查询、可交互的免疫肽组数据库。核心策略包括:
1、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
一个理想的免疫肽数据库应至少包含:
2、支持多维检索与可视化
3、与外部数据库互操作
四、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的免疫肽组整合解决方案
在实际科研中,标准化的数据整合并非易事。百泰派克生物科技在多个合作项目中,围绕免疫肽组开展了系统性流程优化:
五、从数据库到免疫图谱的跃迁
随着样本积累与算法发展,免疫肽组数据库将不仅是“数据仓库”,更是揭示免疫监视机制的系统性图谱。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免疫肽组数据库的构建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对质谱技术、数据科学和免疫学知识的深度融合。唯有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共享,才能真正发挥其在疾病研究和精准医疗中的核心价值。作为质谱驱动型科研服务平台,百泰派克生物科技致力于以高标准、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助力客户构建可用、可信、可拓展的免疫肽组数据库。
How to or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