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提高外泌体纯度?
- 产物混杂:共沉淀的蛋白质、脂质体、非外泌体小囊泡影响下游分析
- 回收率低:高纯策略(如密度梯度超离)常以牺牲产量为代价
- 批次间差异大:导致数据可重复性差,影响临床前研究
- 阳性:CD63, CD81, TSG101 等
- 阴性:Calnexin, Albumin 等非外泌体蛋白
- 使用无外源蛋白的培养体系(如 Exosome-depleted FBS),避免牛源外泌体混入
- 控制细胞密度与培养时间,避免因凋亡或细胞碎片增加背景杂质
- 低速离心(300–2,000g)去除细胞和大颗粒
- 过滤(0.22 μm)去除细胞碎片,有助于后续高效纯化
- 经典方法,适合大体积样本(>100 mL)
- 弱点在于纯度有限、操作复杂,但结合0.1 μm 过滤 + 洗涤步骤可有效提升纯度
- 利用蔗糖或碘克沙醇梯度,分离密度不同的囊泡
- 优点:高纯度,缺点:费时,适用于分析级别提纯
- 基于粒径分离,能显著去除游离蛋白
- 易于标准化、自动化,适合中高通量研究
- 可与UC或TFF联用以提升效率
- 保留颗粒同时洗去小分子污染物
- 优于常规离心浓缩,不易造成外泌体破裂
- 适合大规模制备
- 通过抗体靶向CD63/CD81等表面标志物选择性提取
- 高纯度,适合特定亚群研究,但成本较高、产量有限
- 盲目追求粒子数:非外泌体颗粒(如脂质体、细胞碎片)也能被NTA检测;
- 过度离心:高转速长时间会引起外泌体变形甚至破裂;
- 无效洗涤:去除非特异性蛋白是关键,尤其是培养基来源污染;
- 样本批次差异大:严格控制起始条件和操作一致性是提升纯度和可重复性的保障。
外泌体(Exosomes)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在肿瘤生物学、神经退行性疾病、液体活检及药物递送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外泌体的生物功能极易受到杂质干扰,如游离蛋白、脂质体、细胞碎片等非特异性成分,这对下游组学分析、功能验证乃至临床应用构成严峻挑战。常规分离方法在追求高外泌体纯度的同时,往往面临产量下降的瓶颈。因此,如何在不显著降低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外泌体纯度,成为科研人员和生物技术企业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外泌体纯度为何如此关键?
外泌体是一类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因其在细胞间通讯、疾病标志物发现及药物递送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转化医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然而,高外泌体纯度的获取仍然是一项挑战。常规纯化方法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因此,在不显著降低产量的前提下提升外泌体纯度,已成为外泌体分离领域的技术突破口。
二、外泌体纯度的评估标准
在提升外泌体纯度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如何定义“纯”?
1、常见定量指标
粒子数/蛋白量(Particle-to-Protein Ratio):高比值往往意味着较少污染蛋白。
Western Blot 或 Mass Spectrometry 检测特异性标志物:
2、形态学分析
透射电镜(TEM)或纳米粒子追踪分析(NTA)可判断颗粒大小分布及聚集程度。
外泌体纯度的提升需同时考虑成分特异性和杂质去除率,而非仅靠产量或颗粒数判断。
三、提纯策略:如何在外泌体纯度与产量之间寻求平衡?
1、优化上游:从源头减少杂质干扰
(1)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2)上清液预处理
2、技术升级:外泌体纯度分离策略
(1)差速超速离心 + 膜过滤优化组合
(2)密度梯度超离心(Density Gradient UC)
(3)尺寸排阻色谱(SEC)
(4)TFF(Tangential Flow Filtration,切向流超滤)
(5)免疫亲和纯化
3、避免常见操作误区
外泌体纯度制备不仅关系到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更直接影响其在诊断标志物筛选、功能验证及临床转化中的应用前景。在实际操作中,纯度与产量并非零和博弈,通过科学设计流程、合理组合分离技术,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百泰派克生物科技基于多年组学平台积累,构建了兼顾效率与可重复性的外泌体纯化体系,助力科研人员在复杂生物样本中获得高质量外泌体,并无缝对接蛋白组、代谢组等多组学分析。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