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man降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
De novo测序结果的N端验证工具
-
质谱识别结果中的翻译起始位点补强手段
-
高通量筛查后的关键序列确认技术
-
单细胞表达产物验证
-
高通量表达克隆库筛选
蛋白质的功能由其结构决定,而结构的基础是一级序列。早在20世纪中叶,当人类尚未掌握测序DNA的能力时,蛋白测序已经开启生命结构的探索旅程。而这一切的开端,离不开一个关键发明:Edman降解法。七十余年来,Edman降解见证了从人工手动操作到自动化分析的演进,也在质谱席卷蛋白组学时代后找到新的定位。本文将带你回顾其技术演变,洞察它在当代研究中的角色,并探讨其与未来蛋白结构研究的融合之路。
一、历史溯源:从手工测序到自动化的技术飞跃
1、1950年:Pehr Edman 提出化学降解测序法
瑞典科学家Pehr Edman在1950年首次描述了一种从N端逐步释放并识别氨基酸残基的方法,开创了蛋白测序的先河。其核心在于苯异硫氰酸(PITC)与N端氨基酸反应,形成可分离识别的PTH-AA衍生物。
2、1960-70年代:逐步实现自动化测序仪(Sequenator)
通过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Edman降解实现了循环自动化测序,可测定多达30个氨基酸的序列,精度和重现性大幅提升。
3、1990年代起:质谱兴起,Edman降解退居“验证工具”
随着ESI与MALDI等软电离质谱技术的普及,质谱测序(尤其是de novo分析)在效率、通量、修饰识别能力上全面超越Edman法。后者逐渐转向小规模验证用途,尤其擅长识别N端序列、蛋白标签、信号肽等精细结构。
二、从主角转向“精准补刀”的结构验证工具
1、Edman降解仍被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
(1)蛋白N端验证与起始位点确认
→ 检测表达蛋白是否包含预期标签、信号肽是否被剪切
(2)抗体或融合蛋白构建验证
→ 检测Fab、Fc区域是否拼接正确
(3)翻译后修饰屏蔽的序列解析
→ 在某些N端修饰较轻或易逆反应样品中,仍可获得准确结果
(4)支持质谱测序结果验证
→ 在新序列/无参考数据库情境中,提供辅助验证维度
2、仍需注意的技术限制:
在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我们将Edman测序与高分辨率质谱整合,打造适合药物研发需求的“蛋白结构确证+标签验证”一体化解决方案。
三、未来趋势:Edman降解的智能化、整合化发展路径
1、与质谱联用,实现双平台互补
现代蛋白测序趋势是:精准+高通量+多修饰识别并重。Edman降解无法单独满足这些要求,但可作为:
2、仪器自动化与微量测序的结合
新一代自动Edman降解仪搭载微流控芯片技术,使得样品用量从微克级降至纳克级,大幅扩展其适用范围。未来或可拓展至:
3、AI辅助序列解析与整合分析平台构建
AI算法正在参与蛋白质结构预测与数据整合。若将Edman测序数据、质谱碎片谱图与AlphaFold预测序列协同分析,将为复杂蛋白变异解析带来更高精度的辅助工具。
尽管Edman降解不再是主流蛋白测序技术,但其在精准、低背景、高特异性识别N端序列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抗体药、疫苗、生物类似药等新一代药物研发中,Edman降解作为质谱的有力补充,正焕发新的技术生命力。凭借专业的技术团队和7大质量控制检测平台,百泰派克生物科技为从事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Edman降解分析服务,获得广泛认可。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