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C端测序:方法、挑战与优化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核心执行者,其结构与功能息息相关。科学家们长期关注蛋白质的N端测序,而对蛋白质的C端(羧基端)研究相对滞后。实际上,C端在调控蛋白质稳定性、亚细胞定位、信号传导乃至降解中都发挥作用。尤其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非典型剪切事件及疾病标志物挖掘方面,C端信息正展现出独特价值。
那么,如何精确测定蛋白质C端?当前的技术有哪些难点,又该如何突破?本文将为你全面梳理。
一、方法
蛋白质C端测序的关键在于准确识别并富集C端肽段,目前主流策略主要包括三大类:酶切法、化学标记法和质谱直接鉴定法。
1、酶切法
通过使用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逐步从蛋白质C端剪切氨基酸残基,结合质谱监测释放的氨基酸序列,可推断原始序列。
此法优点是操作直接,适用于较短序列,但对蛋白构象和修饰敏感,效率易受限。
2、化学标记与富集法
为了在复杂样本中准确识别C端肽段,常通过化学标记增强其特异性。常用策略包括:
(1)TMPP-AcOSu标记:将TMPP(Trimethylammoniumbutyryl)化学试剂选择性修饰C端,提高质谱信号强度;
(2)固相富集法:将肽段C端与固相介质偶联,未结合部分洗脱,保留C端肽段;
(3)异源交联剂辅助捕获:通过特定交联剂(如Biotin-NHS)连接C端与亲和载体,进行拉下纯化。
这些策略提升了C端信号的检测灵敏度,适用于复杂背景下的低丰度C端肽段识别。
3、质谱直接测序法
基于高分辨质谱(如Orbitrap、FTICR或TOF)对完整蛋白或酶切肽段进行MS/MS碎裂,通过解析碎片离子信息,重建C端序列。该方法常结合数据库比对或de novo算法进行C端肽段推断,适用于未知蛋白或不依赖已有注释的样本。
此外,配合特异性酶(如LysargiNase、GluC等)设计“半特异性酶切”策略,也可有效提高C端肽段的覆盖率。
二、挑战
尽管上述技术不断发展,但C端测序仍存在一些关键性难点:
1、C端肽段产生效率低:传统酶切法多偏向产生N端肽,C端残留肽比例较少;
2、缺乏C端特异性酶:目前广泛使用的胰蛋白酶等酶对C端识别能力有限;
3、C端修饰复杂多变:如酰化、异构化、环化等结构修饰干扰碎裂模式;
4、生物样本背景复杂:易被高丰度非目标肽段干扰,导致C端信号被“掩盖”;
5、数据分析工具不足:现有生信工具多优化于N端测序,C端识别效率偏低。
三、优化策略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以提高蛋白质C端测序的准确性和效率:
1、多酶协同酶切:结合Trypsin、GluC、AspN等不同切点的酶提高C端肽段比例;
2、引入C端富集流程:如固相提取、亲和捕获或同位素标记策略;
3、使用高分辨质谱平台:如Thermo Orbitrap Fusion Lumos系统,大幅提升检测灵敏度;
4、整合AI辅助数据分析:通过机器学习识别C端特征碎片,提高识别准确性;
5、优化前处理流程:采用温和处理条件减少C端修饰或剪切过程中的损失。
蛋白质C端测序技术在揭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翻译后修饰以及生物制药等方面具有意义。随着新方法的不断优化和技术的发展,其准确性和应用范围将得到显著提升。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提供准确且快速的蛋白质N/C端测序服务,获国家CNAS实验室认可,助力研究人员全面理解相关内容。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