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端测序:避免LC-MS/MS分析中的8大常见错误
-
采用超滤、凝胶过滤等方式去除杂质;
-
控制蛋白浓度;
-
样本-8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防止蛋白降解或C端修饰丢失。
-
联合使用 Glu-C、Asp-N、Lys-C 等不同特异性酶;
-
尝试蛋白酶K等非特异性酶提高覆盖;
-
优化酶解时间、pH、温度和E:S比,避免过度或不完全酶解。
-
对翻译后修饰蛋白优先选择 ETD 或 EThcD 模式;
-
HCD 可增强 y 离子,有利于C端序列判断;
-
合理设置质量窗口和NCE,建议通过预实验调优。
-
使用 UHPLC 提升分辨率;
-
优化流动相有机比例和pH值;
-
选择适合的色谱柱(如C18、C8)匹配C端疏水/亲水特性。
-
设置“允许非特异性酶切”;
-
添加如C端乙酰化、酰胺化、磷酸化等可变修饰;
-
控制 FDR ≤ 1%,确保识别可信度。
-
综合考虑匹配分数、肽段覆盖率、修饰位置等参数;
-
使用多指标评分策略提升筛选精度。
-
根据目标蛋白特点,在数据库设置中加入相应修饰;
-
必要时结合 PRM 靶向验证补充确认。
-
采用不同酶解策略重复验证;
-
合成肽段验证;
-
融合突变体验证关键C端序列。
蛋白质组学中的LC-MS/MS分析(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广泛应用于蛋白质鉴定、修饰研究和定量分析。然而,在C端测序(C-terminal sequencing)过程中,许多研究人员可能会在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犯下一些常见错误,影响最终的研究质量和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将总结LC-MS/MS分析中C端测序的八大常见错误,并探讨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以获得更准确的蛋白质组学数据。
一、样本处理阶段的常见误区
❌ 错误1:样本制备不充分
在C端测序中,样本纯度对后续酶解和质谱分析影响尤为显著。高盐、去污剂、宿主蛋白等杂质会干扰离子化效率、降低信噪比。
✅ 建议:
二、酶解策略中的技术盲区
❌ 错误2:仅依赖胰蛋白酶进行酶解
胰蛋白酶对C端肽段识别有限,容易错过重要信息。
✅ 建议:
三、质谱设置中的“隐性失误”
❌ 错误3:质谱仪参数未优化
碎裂模式、质量分辨率、碰撞能量(NCE)若未根据样本类型进行调整,极易造成C端信号丢失。
✅ 建议:
四、液相分离的不当设置
❌ 错误4:色谱保留时间不合理
C端肽段的理化特性与普通肽段可能不同,若分离不充分或过早洗脱,容易信号弱、重叠多。
✅ 建议:
五、数据分析流程中的配置问题
❌ 错误5:数据库搜索参数设置不当
使用默认参数,往往会忽视C端非特异性酶解和常见修饰,错失关键序列。
✅ 建议:
六、结果筛选标准不科学
❌ 错误6:过滤策略过松或过严
过严的过滤(如FDR过低)可能过滤掉真实肽段,过松则增加假阳性。
✅ 建议:
七、C端修饰被忽视
❌ 错误7:未考虑C端翻译后修饰
酰化、泛素化、糖基化等C端修饰可能显著改变碎裂行为,导致分析失败。
✅ 建议:
八、验证手段缺失
❌ 错误8:结果未多重验证
仅凭一次测序结果作结论,可能导致误判。
✅ 建议:
C端测序LC-MS/MS分析技术的精准实施,需要研究者深刻理解其与常规蛋白质组学分析的范式差异。从样品制备到数据分析的全流程优化,本质上是对蛋白质羧基化学特性的深度适配。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提供专业的蛋白质N/C端测序服务,可解决您的项目问题,加速您的研究项目,为您带来优质的服务体验。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