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Up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流程
Bottom-Up蛋白质组学通过酶解蛋白质获得肽段,再经质谱鉴定与定量,最终反推蛋白质的种类与丰度。这一方法以其高通量、灵敏度高和适配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标志物发现、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以下是标准的Bottom-Up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流程。
一、样本准备与蛋白质酶解
Bottom-Up蛋白质组学的第一步是蛋白质提取和酶解。针对不同的样本类型,如组织、细胞或体液,需选用合适的裂解方法和缓冲液,确保蛋白质提取完整并保留天然修饰信息。随后通过BCA或Bradford法对蛋白浓度进行定量,并利用SDS-PAGE初步评估蛋白质量。核心步骤是使用胰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特异性酶解,形成适合质谱分析的肽段混合物,必要时还可使用Lys-C、Glu-C等酶进行联合酶解以提高覆盖率。
1、蛋白质提取
不同组织或细胞类型需采用特定的裂解液与处理方法(如超声、加热或机械破碎),以确保蛋白质完整性和提取效率。
2、蛋白质定量与质量控制
采用BCA或Bradford法进行蛋白浓度测定,结合SDS-PAGE初步评估蛋白质质量。
3、酶解处理(通常使用胰蛋白酶)
通过酶切将蛋白质分解为肽段,形成适于质谱分析的复杂肽混合物。
二、LC-MS/MS分析
酶解后的肽段先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再进入质谱仪进行MS1和MS2扫描。当前主流质谱平台如Thermo的Orbitrap Exploris、Bruker的timsTOF Pro,以及Sciex的TripleTOF均具备高分辨率和高扫描速度,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需求。常用的质谱采集模式包括:
DDA(Data-Dependent Acquisition):选择信号强度前N的前体离子进行碎裂分析。
DIA(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无偏采集所有离子窗口,适合大规模蛋白定量。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依托Orbitrap Exploris与timsTOF等高端平台,配合高精度纳升液相系统,实现高覆盖、高重复性的数据采集,满足复杂样本的深度分析需求。
三、原始数据处理
1、数据格式转换
不同厂商的质谱仪生成的数据格式各异,如.raw(Thermo)、.wiff(Sciex),需转换为标准格式(如.mzML、.mgf),以便于在开源或商业软件中进一步
2、肽段鉴定
数据转换后,需借助数据库搜索引擎(如MaxQuant、MSFragger、Proteome Discoverer)将MS/MS谱图与参考蛋白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识别肽段序列及其修饰信息。FDR(通常控制在1%)用于保障鉴定的置信度。
3、蛋白质推断与定量
通过将多个来源于同一蛋白的肽段进行整合,可推断蛋白的存在与丰度。定量策略包括:
(1)Label-free:无需标记,适用于大样本队列;
(2)TMT/iTRAQ等同位素标记法:可实现多样本批量比对;
(3)DIA:结合光谱库实现更高的定量稳定性和深度。
四、数据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为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多维质量控制:
(1)缺失值处理:采用填补(如KNN、随机森林)或过滤策略;
(2)样本间一致性检验: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排查异常样本;
(3)PCA分析:判断样本是否存在批次效应或分类趋势。
五、差异表达分析
在完成数据标准化后,可开展差异表达分析。通过t检验、ANOVA或基于线性模型的limma方法,筛选出在不同条件下显著变化的蛋白。常用阈值设定为|log2FC| > 1 且p < 0.05。可视化方式包括火山图、热图、箱线图等,揭示表达模式和分组特异性。
六、功能富集与通路分析
识别出的差异蛋白需进一步进行生物学解释。可借助GO、KEGG、Reactome等数据库,开展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揭示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分子功能或信号通路。同时,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识别关键调控节点(Hub Proteins),并通过Cytoscape进行网络可视化与模块分析。
Bottom-Up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流程覆盖从样本到生物学解读的全链路。每一环节的优化都将直接影响数据的深度与可信度。借助百泰派克生物科技在样本处理、质谱平台和生信分析方面的综合优势,研究人员可以专注于科学问题本身,而非数据处理细节。如您有蛋白质组学项目需求,欢迎咨询我们定制高通量、高准确率的质谱解决方案!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