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Up 蛋白质组学原理
Bottom-Up 蛋白质组学(Bottom-Up Proteomics)是目前最常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蛋白质样本酶解为肽段,然后利用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技术对这些肽段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原始蛋白质的种类与特征。Bottom-Up 蛋白质组学的核心思想是:先将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酶解成较小的肽段,再通过质谱对肽段进行鉴定和定量,进而推断出原始蛋白质的身份和特征。
一、Bottom-Up 蛋白质组学原理
Bottom-Up 蛋白质组学(也称为 shotgun proteomics)是一种“先肽后蛋白”的研究策略,即先将蛋白质样本酶切为肽段,再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对肽段进行分析,最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反推出原始蛋白的种类和相对丰度。这一策略与 Top-Down 蛋白质组学形成对比,后者直接分析完整蛋白。由于样本处理灵活、数据处理成熟,Bottom-Up 方法已成为主流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二、Bottom-Up 蛋白质组学的标准工作流程
1、样本前处理
蛋白质组分析通常从细胞、组织或体液等复杂生物样本中提取总蛋白质。此阶段包括裂解、蛋白定量、去除脂类或核酸杂质等步骤。样本质量直接决定下游数据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2、蛋白酶解
将总蛋白质使用胰蛋白酶等特异性蛋白酶进行酶切,生成可被质谱仪检测的肽段。胰蛋白酶特异性切割赖氨酸(K)和精氨酸(R)残基之后,有助于产生带正电荷的短肽,提高质谱离子化效率。
3、肽段分离
酶解后的复杂肽混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分离。反相色谱(RP-LC)利用肽段的疏水性差异进行洗脱,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离手段。分离越充分,质谱分析的信号越清晰,数据解析更准确。
4、质谱分析(LC-MS/MS)
分离后的肽段被送入质谱仪中,进行一级质量扫描(MS1)后,选取特定离子进行碎裂(二级质谱,MS2)。通过测定肽段及其碎片离子的质荷比(m/z),可推测肽段序列,并进一步推断其来源蛋白。
5、数据分析与蛋白鉴定
质谱数据需借助专业软件进行解析。常用工具如 Mascot、MaxQuant、Proteome Discoverer 等,通过与数据库比对,实现肽段和蛋白的鉴定。进一步结合定量策略(label-free、TMT、iTRAQ、DIA)进行差异蛋白筛选,提供生物学解释。
三、Bottom-Up 蛋白质组学的技术优势
1、通量高:可同时分析数千种蛋白,适用于大规模研究。
2、样本兼容性广:几乎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生物样本,包括 FFPE 组织、血浆、细胞等。
3、灵敏度强:先进质谱仪可检测到亚皮摩尔级别的低丰度蛋白。
4、技术成熟:有丰富的文献基础与标准流程,支持可重复性研究。
5、定量精确:配合多种标签或无标签定量方法,可实现不同条件组间的精密比较。
四、Bottom-Up 蛋白质组学面临的挑战
尽管 Bottom-Up 蛋白质组学具有诸多优点,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蛋白覆盖率限制:部分蛋白因结构复杂或富含疏水区域,其肽段难以检测。
2、蛋白翻译后修饰(PTMs)识别困难:需特定富集策略(如磷酸化、乙酰化富集)提升检测率。
3、肽段归属问题:同源蛋白或剪接变体可能共享肽段,造成蛋白鉴定歧义。
五、Bottom-Up 蛋白质组学已在多种研究领域中的关键作用
1、肿瘤研究:分析肿瘤组织中差异蛋白,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
2、药效机制研究:揭示药物对蛋白表达和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3、疫苗与抗体开发:分析抗原表位与免疫相关蛋白表达
4、微生物组学与代谢研究:研究微生物对宿主蛋白表达的影响
在 Bottom-Up 蛋白质组学领域,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构建了完整的技术平台:配备高分辨率质谱系统,提供多种定量策略,支持 PTM 富集、亚细胞组分分析等深度研究,实验方案灵活定制,满足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多层次需求,通过优化酶切条件、采用多酶组合策略、引入串联色谱技术及多维度质谱分析流程,显著提高蛋白覆盖率和鉴定准确性。
Bottom-Up 蛋白质组学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柱,凭借其高通量、可扩展、数据丰富的优势,在科研与产业中持续拓展应用边界。百泰派克生物科技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的落地与创新,助力广大科研工作者探索更深层次的生命奥秘。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