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ABPP?它为何正在颠覆功能蛋白组学?
-
根据酶类型设计warhead;
-
报告基团可选择荧光、biotin或alkyne。
-
裂解细胞或组织;
-
也可进行活细胞或原位组织处理。
-
控制好温度、时间、浓度;
-
添加抑制剂进行竞争实验。
-
可通过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结合富集;
-
检测方式包括SDS-PAGE、Western blot、LC-MS/MS等。
-
可定性判断活性酶种类;
-
可定量比较不同处理间活性变化(如药物处理前后)。
一、什么是ABPP?
ABPP(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活性基础蛋白质谱分析)是基于化学探针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专门用于检测酶类蛋白的“活性状态”,而非仅仅关注其表达水平。ABPP使用活性探针(Activity-Based Probes, ABPs),这些探针能选择性、共价地标记活性酶的催化位点,从而在复杂样本中识别出真正“有功能”的酶。它将化学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酶学紧密结合起来,特别适用于研究酶功能、筛选药物靶点、比较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酶活性差异。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设计可与酶活性位点形成共价结合的化学探针,只在酶具有活性的情况下才被标记,从而实现对酶“活性状态”的选择性识别。ABPP探针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1、Warhead(反应基团):负责与酶的活性位点发生共价反应;
2、Linker(连接臂):提供结构灵活性,减少空间干扰;
3、Reporter(报告基团):用于荧光成像、亲和纯化或质谱识别。
二、ABPP为何正在颠覆功能蛋白组学?
蛋白质组学方法(如label-free定量、iTRAQ、TMT等)主要关注蛋白质的丰度或表达水平,但存在一个关键盲点:
“蛋白存在 ≠ 蛋白有功能。”
很多酶即使在细胞中高度表达,也可能处于失活状态(如被磷酸化抑制、构象锁定或与抑制因子结合),蛋白组学方法难以区分。而ABPP能解决这个痛点,其颠覆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活性”而非“丰度”
ABPP通过共价探针,只标记催化活跃的酶,而非全部表达出来的酶。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酶的催化功能才是其真正的生物学角色。例如,一种癌症相关蛋白酶即使高表达,也可能因构象锁定而完全失去功能——蛋白组学方法将其误判为活跃,而ABPP能准确区分。
2、特异性高、功能靶向性强
通过针对不同酶家族设计不同的warhead,ABPP可以靶向识别特定类型的酶,如:
(1)丝氨酸水解酶(Serine Hydrolases)
(2)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ases)
(3)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ases)
(4)去酰化酶(Deacetylases)
(5)酯酶、脂酶、硫酸酯酶等
3、适用于复杂样本和原位成像
ABPP可在细胞裂解液、组织样本,甚至活体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进行。例如,带有荧光标签的探针可用于细胞中活酶的成像,研究其空间分布;生物素标签探针则可用于拉下活性酶并结合质谱进行鉴定。
4、与药物筛选天然适配
ABPP可用于药物靶点验证和筛选,通过竞争性标记实验(competitive ABPP)识别小分子是否能有效抑制某靶点酶的活性。例如,将待筛选化合物加入样本后,如果目标酶活性显著下降,说明药物可能成功结合了酶的活性位。
三、ABPP技术的核心流程
1、选择或合成活性探针
2、样本处理
3、探针孵育
4、纯化与检测
5、数据分析
四、技术融合推动ABPP走向多维功能组学
近年来,ABPP正不断向多维组学平台融合迈进。例如,通过与质谱定量技术(如TMT、DIA)结合,可实现酶活性的高通量定量;与转录组、代谢组或空间组学联动,可揭示酶活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此外,基于“click chemistry”的探针设计,使ABPP适用于原位成像和活体研究,逐渐从体外实验走向精准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
ABPP正在颠覆功能蛋白组学的原因在于:它突破了“表达即功能”的思维局限,从“活性”这个维度重新定义了蛋白质的功能状态。它不仅提高了对蛋白质功能调控机制的解析能力,也极大地推动了药物筛选、疾病标志物发现和精准医疗的发展。百泰派克生物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功能蛋白组学技术服务商,已构建起完善的ABPP实验平台,涵盖探针合成、样本处理、点击化学反应、高通量质谱分析及生信解读一体化服务。依托自主研发的高活性化学探针库和先进的质谱平台,百泰派克致力于为科研客户提供高质量、定制化的酶活性组学解决方案,助力生命科学研究更进一步。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制品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How to order?